提升革命传统进课程质量,推动革命文化高能量传承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资源。传承文化,铸魂育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载体,学校为达成育人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都属于广义的课程。为确保革命传统进课程质量,推动革命文化高能量传承,必须准确把握进什么、为何进、如何进,密切关注进得如何、用得如何。
一、明晰客体,全面把握革命传统的内涵外延
革命传统进课程,首先必须明晰进的客体。革命传统内涵丰富,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时期,涵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立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传统等主要内容,承载于革命文献、革命史实、革命英雄人物、革命文物、遗址、纪念场馆、重要纪念日等原始素材及基于以上素材所创作作品。明晰客体,方能改变当前对革命传统的内容仍然存在的认不准、识不清、把不全的现象,解决当前革命传统进课程的内容窄化问题。
二、发动全员,深刻理解革命传统的育人价值
当前,随着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氛围日渐浓厚。但毋庸讳言,青少年理想信念薄弱与奋斗精神匮乏问题仍然存在。革命传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理想信念元素、集体主义意识、顽强斗争精神与艰苦奋斗传统,对于引导教育广大青少年增强理想信念、涵养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作为最贴近学生的基层力量,要深化对革命传统育人价值重要作用的认识,高度重视推进革命传统进课程。学校对一线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动员和培训,从而使其能够主动并善于担当起革命传统进课程“最后一公里”的主体责任。
三、拓宽路径,适度适量融入各级各类课程
革命传统进课程属于德育,应当如盐在水、如春在花,做到既融入活动课程,又融入学科课程;既融入校本课程,又融入国家课程;既融入显性课程,又融入隐性课程。但当前革命文化进课程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所在区域革命文化资源相对欠缺或开发不足的学校不太重视,资源丰富、开发较早的学校也大多只将重点落在特色活动、校本课程和校园红色文化打造上,能将革命传统融入学科课程尤其是非统编三科学科课程的凤毛麟角。要解决革命传统进课程的路径单一问题,必须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精准引导,使其能够找到适度适量融入的路径,使传承不止于校园文化与校园活动,更能全方位深度融入各类课程。
四、关切质量,随时随境开展传承效果评价
评价是质量监管的手段和质量改善的引擎,革命传统进课程的效果及优化离不开质量评价。但由于革命传统教育主要作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内化效果与外显表现并非完全匹配,且当前进课程载体除统编三科外,主要是评价机制本身还不成熟的活动课程,所以革命传统进课程的质量评价开展还不够科学,评价机制的探索迫在眉睫。应基于学校育人评价的总体框架,将党的领导、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斗争精神、爱国情怀、艰苦奋斗传统作为传承效果的关键测评点,注重教育对象的年龄差异与内容客体的传承表征差异,并通过探索质量标准体系与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建构随时随境、多维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破解以软性指标为主的革命传统进课程质量评价难题,规范和引领革命传统精准、适量、高能地进入各级各类课程。
五、反哺社会,互融互通助力革命文化传播
革命传统教育的最终目标指向社会参与,聚焦于为民服务、为国奉献的态度与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哺社会,既能检验革命传统传承效果,也能推进学校革命传统教育与本土红色文化互融互通。当前国家正着力革命文化资源开发,且各地相关资源丰富,为青少年参与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在此过程中,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要统筹协调,政府要引导社区主动向学校提供需求,学校要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学生参与的各类社会活动之中,家庭在正确人才观的指导下持续支持孩子参与革命传统的传承传播。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上一篇: 学深悟透三个历史决议
- 下一篇: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