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掌握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

2022-12-14       浏览人数:
董振华
2022年02月22日09:08 | 来源:辽宁日报
小字号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特别强调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时曾指出,“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强调学习掌握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 ,是因为思想方法是源,工作方法是对思想方法的运用,思想方法出了问题,工作方法就会谬之千里。思想方法决定了对策和思路,给了我们行动的方向,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坚持唯物观点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体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是哲学的最根本问题,也是其他哲学问题得以衍生的基础。因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也就决定着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从而也就相应地在现实生活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观具有“总开关”“总闸门”的作用,是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问题的总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的革命,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始终彻底贯彻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同样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是基于唯物主义的辩证世界观,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正是基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时,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我们在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就不能从主观愿望、个人想象出发,而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遵循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客观基点,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有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否则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

坚持辩证观点与唯物辩证的根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立足于辩证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存在,但是不像旧唯物主义那样形而上学地、割裂地、静止地看待这个世界,而是认为世界是作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系统和过程而存在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是深刻领悟、系统把握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不断运动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着眼于人民群众新的需要,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坚持实践观点与知行合一的斗争精神

辩证唯物主义是面向现实问题的实践哲学,认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我们党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把远大目标、奋斗纲领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担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这里关键是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真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推动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品格也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有矛盾就会有问题,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针对当代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战略思考、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绘制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路线图。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就要发扬斗争精神,把认识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道义力量和揭示客观规律的真理力量,在实现造福人类的伟大实践中释放出来。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要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通过不断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

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唯物史观认为,整个人类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人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构成的,人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这里的“人”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总和,即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了整个历史生活,是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生动表达。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在我们党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基本工作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我们党只要始终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坚持历史观点与历史自觉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唯物史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去谋划,着眼于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远大理想来谋划,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重要论断,“学懂了这一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就能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和丰富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是以生产力的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发展决定着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不断变革的过程,是人类不断打破地域的限制和克服各种局限而获得完全解放的过程,是世界各民族互相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是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克服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局限性真正实现人的解放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方法论基础,把世界历史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相结合,从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高度提出的应对当今时代全球性危机和现代性困境的一种新型全球文明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为我们党和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和真正掌握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才能提升境界、增强本领,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行合一中真抓实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