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成果面面观②:如何牵住“责任信访”这个“牛鼻子”?

2017-04-26       浏览人数:

近期,国家信访局微信分三期盘点信访工作制度改革3年来的 “成绩单”。今天我们来看第二期:

责任信访

责任信访,就是严格落实责任主体责任,推动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落实好信访工作责任是做好信访工作、解决和化解好信访问题的关键。

为了紧紧牵住这个“牛鼻子”,

国家信访局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让领导干部更接地气

把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作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一项重要制度。

明确要求省级领导干部每半年至少1天、市厅级领导干部每季度至少1天、县(市、区、旗)领导干部每月至少1天、乡镇(街道)领导干部每周至少1天到信访接待场所接待群众来访。

同时,许多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采取重点约访、专题接访、带案下访、下基层接访、领导包案等方式,解决重大疑难信访问题。据初步统计,2014年以来,全国各级领导干部共473.8万人次参与接访下访,及时解决了大量合理诉求。

二、让处理问题更加快捷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联合接访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整合资源力量,实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方便群众反映诉求,努力把信访事项特别是初次来访解决在初始、化解在属地。全国95.6%的市地州、90.9%的县市区设立专门场所,开展了联合接访,一站式接待处理信访问题的工作效能明显提高。

制定下发了《信访事项简易办理办法(试行)》,对事实清楚、责任明确、诉求简单明了、易于办理的信访事项,简化工作程序,缩短办理时限,高效快捷地解决信访问题。

三、让解决诉求更加有效

加强和改进初信初访办理,对初次信访事项的登记受理、分类处理、回复答复等,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并实行首办负责制,对群众的诉求不“踢皮球”、杜绝“弹簧门”“旋转门”。

引导群众依法逐级走访,进一步压实属地和基层的责任,切实降低群众信访成本、减少矛盾上行。

改进信访工作考核,重点考核“三率”,即: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引导各级各部门及时就地解决好群众诉求。“走着去乡里、骑自行车去县里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坐火车甚至飞机跑到省里、跑到北京”的现象得到改变。

四、让化解积案更加有力

信访积案是信访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对此,各地各部门全面梳理情况,整合资源力量,集中予以化解。

三年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活动中,各地各部门共梳理化解信访积案30余万件。

特别是2016年,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化解信访积案集中攻坚,共梳理化解信访积案6.8万件。

建立统筹实地督查机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2013年8月以来,国家信访局会同相关部委组成53个督查组,分11批次、赴30个省份和兵团,对444件典型信访事项进行了统筹实地督查,以上率下、层层推动,带动各地各部门解决了一大批信访问题。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